1984年,法治服務伴隨中國海上運輸和對外貿易事業的海洋迅猛發展,海事法院應運而生。強國我國先后在上海、建設天津、法治服務青島、海洋大連、強國廣州、建設武漢、法治服務海口、海洋廈門、強國寧波、建設北海、法治服務南京設立11家海事法院,海洋下設42個派出法庭,強國管轄區域覆蓋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全部海域,以及長江、珠江、松花江等通海可航水域。
揚帆奮進四十載,砥礪前行譜新篇。40年來,中國海事審判從無到有、從有到專、從專到精、從精到強,不斷建立健全審判體系,提升審判效能,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實踐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成為中國涉外法治的一張亮麗名片。
以法筑堤 守護祖國海洋權益
海洋權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延伸,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海事司法建設,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和平之海、安寧之海,司法機關使命在肩。強化海事司法管轄,對維護國家主權及海洋權益意義重大。
廣州海事法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將審理的南海珊瑚島海域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定性為國內案件,表明我國對該海域有效行使司法管轄權,依法宣示我國主權。
2014年9月24日,釣魚島海域波瀾微動。中國漁船“閩霞漁01971”輪與一艘巴拿馬籍貨輪相撞,漁船受損。隨后,廈門海事法院依法受理漁船船東黃某提起的賠償訴訟,彰顯中國法院對釣魚島海域的司法管轄權。
廣州、上海、寧波等海事法院審理涉及南海海域的海事案件,充分表明中國法院依法對我國管轄海域行使司法管轄權。同時,各海事法院與海警機構、海事部門等簽署協作協議,為規范海上執法行為、依法開展海上維權,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隨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海事審判在海洋生態保護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各地海事法院不斷進行有益探索,充分運用司法手段保護海洋,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的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海事審判探索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等工作,通過建立海洋環境資源審判專家智庫,推行“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等執行機制,有力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2020年7月,外籍人員文某在伏季休漁期間,駕駛漁船在南海海域的我國領海內禁漁區使用禁用工具大肆捕撈,后被海警局查獲。2021年3月,海口海事法院公開宣判,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文某有期徒刑并處驅逐出境。此案不僅彰顯了海事司法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海事司法在服務保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角色。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法院就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進行了探索。1997年,新加坡籍“海成”輪在湛江海域發生溢油事故,廣州海事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先后一致認定了原告廣東省漁政海監檢查總隊湛江支隊具有索賠海洋漁業資源損失的主體資格,判決“海成”輪所有人賠償天然漁業資源損失310萬元。
2024年,寧波海事法院在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首次適用“藍碳+生態”修復方式,要求被告通過購買“藍碳”履行生態修復責任,并推動設立了浙江省首個“海洋公益訴訟生態產品賬戶”。這一創新機制為海洋生態修復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廣州海事法院審理一起海上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案件,以刑事司法手段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充分展現了我國依法保護海洋瀕危野生動物的決心和信心。
以法夯基 持續深化制度創新
40年來,中國海事審判不斷深化規則創新和機制創新,為海事審判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如今,中國海事審判已經形成了由海事法院——上訴審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構建的“三級法院兩審終審”特色海事審判制度,且正在探索構建全面涵蓋涉海刑事、民事、行政審判的“三合一”新型海事審判體系。跨區域設置、專門法院管理體制的探索也為司法體制改革做出了有益嘗試。這一專門化審判體系為海事案件的公正高效審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199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有了專門的海事審判實體法。200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正式施行,為海商法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程序保障,標志著我國海事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海商法》立足我國實際情況,充分借鑒吸收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和有廣泛影響的標準合同的有益經驗,對海事領域的特有制度和規則進行了全面規定,是當時與國際接軌程度最高的一部法律,為我國大力發展航運業和外貿業、加快建設海運大國奠定了堅實法律基礎。
隨著海事審判和司法實踐的不斷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切實履行審判監督指導職責,先后發布涉及無單放貨、船舶碰撞、海事賠償責任限制、海上保險、船舶油污、船員等20余個司法解釋、16個指導性案例以及多個重要司法文件,逐步實現對常規性海事糾紛的“全覆蓋”,保障了法律的統一、規范適用。
以法為楫 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海事審判在涉外法治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截至2024年10月,三級海事審判機構累計審理涉外案件超過8萬件,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9年4月,30萬噸的馬紹爾群島籍油輪“尼莉莎”輪順利解除扣押,并且獲得了一個新名字——“尊重(RESPECT)”。希臘船東表示,給這艘輪船改名字,是為了向中國法治致以崇高的敬意。該案中,外方當事人放棄倫敦仲裁,在青島海事法院促成下達成和解協議,船舶買賣合同得以繼續履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當事人主動選擇中國海事法院解決糾紛,中國法院正以高質量司法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2024年5月,北海海事法院收到了一封來自案件當事人的感謝信。在信中,當事人真誠表示,糾紛的化解“增強了我們對中國法官和中國海運營商環境的信心”。案件雙方當事人均為外國公司,基于對中國司法的信任,申請人選擇在中國申請扣押18萬噸的船舶。北海海事法院僅用9天時間化解了1800萬美元的債務糾紛,成功促成雙方調解。
隨著越來越多的涉外糾紛得到妥善解決、跨境判決得到相互承認和執行,中國司法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日益增強。
2023年9月5日,《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在北京舉行簽約儀式。這是海商領域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聯合國公約。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海事法院法官全程參與公約草案的起草審議,為世界海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法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國際法規則制定,有效促進國際貿易法律規則的協調統一,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法治秩序。
此外,全國11個海事法院均設立中英文門戶網站,并通過多語種同聲傳譯、裁判文書英文譯本等多種方式提供多語言訴訟服務。廣州海事法院以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語發布海事審判白皮書,法官英語說法視頻用海外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中國法治故事,獲評“中國法治國際傳播十大典型案例”。2022年4月,“中國海事審判”網站正式上線,面向中外當事人提供在線訴訟和引導服務,增強了海事司法的國際傳播力。
以法護航 服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既是貿易大國,也是航運大國,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接近10萬億元,海運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目前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海事法院通過高效化解海事糾紛,為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國海事司法實踐中,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糾紛占比很高。承運人簽發提單是海上貨物運輸中的核心環節,提單記載所形成的證據效力對于海上貨物索賠至關重要。廣州海事法院審理的“陽明希望”輪無單放貨糾紛案中,確立了承運人憑指示提單交付貨物時合理謹慎的審單義務,規范了承運人主張“見單即付”國際慣例的操作空間。
上海海事法院審理的某外國公司與中國企業船舶建造傭金合同糾紛,為外國判例法的查明與適用提供了實踐樣本,雙方當事人均服判息訴,彰顯中國海事司法能力,也體現了海事司法對推動船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發揮的重要作用。
哈皮那等6家外國公司分別與中國造船企業簽訂6艘船舶的建造合同。因產生履約糾紛,哈皮那公司向武漢海事法院申請海事強制令,要求造船企業交付建造的“世某”輪,并依據合同約定在倫敦提起仲裁。其他外國公司亦就另外4艘船舶在英國分別提起仲裁和訴訟。后在武漢海事法院主持下,雙方達成和解、重建信任并繼續履行造船合同,其他4艘船舶也參照該案模式達成和解,外方撤銷了所有在英國的仲裁和訴訟。
韓國籍“三湖藍寶石”輪案、馬耳他籍“海洋”輪案、越南籍“陽光”輪案,準確適用國際條約,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形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海事審判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為海洋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24年10月,廣州海事法院在臺風登陸前36小時內成功化解海上風電套塔設備被扣留糾紛,避免企業遭受臺風災害、項目擱置重大風險。在青島海事法院審理的“深藍一號”深遠海養殖裝備建造合同糾紛案中,通過判后調解促成當事人和解,保障了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的順利發展。上海海事法院在一起海上風電平臺事故引發的保險合同糾紛中,促成1.87億元賠償款的及時履行,為新能源企業渡過難關提供了關鍵支持。
……
奮楫揚帆四十年,勇乘長風踏浪行。海事法院因海而興,向海圖強。
從1984年的18件,到2023年的29563件,我國海事法院年收案數持續增長。截至2024年10月,三級海事審判機構累計收案50余萬件,案件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理案件類型從1984年的18項增長到108項。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海事審判機構最多、最完善,審理海事案件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
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奮進。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海事審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中國海事審判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未來,中國海事審判將繼續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深入實施精品戰略,不斷提升海事審判質效,為服務保障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蔡冰 陳偉珠 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