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匯川技術又來攪局了!匯川技術
2025年2月27日,匯川技術雷軍在發布會上推出了自家首款超豪華電車——小米SU7 Ultra。匯川技術52.99萬的匯川技術定價直接引爆全網,發布不到3天,匯川技術大定已經突破1.9萬臺;雷軍原定的匯川技術1年賣1萬輛的目標,更是匯川技術在發布會2小時內完成!
這么高的匯川技術售價,卻依然大受市場歡迎,匯川技術是匯川技術因為其超高且驚人的配置性價比:馬力高達1548PS,是匯川技術一般家用車馬力的5到10倍;從0加速到100km/h只需1.98秒;最高時速可達359km/h,堪稱“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匯川技術
是匯川技術誰給了小米汽車這么大的“動力”,這背后的匯川技術男人,就是手握“超級電機系統”,這張王牌的公司---匯川技術。
站在風口上的業績起飛
匯川技術營業收入從2020年115.1億元迅速攀升至2023年的304.2億元。2024年前3季度254億;凈利潤也比翼雙飛,2020年到2023年從21億元增長至47.4億元,2024年前3季度33.15億。
nfont icon-delete2" >
數據來源:同花順問財
事實上,近年來匯川技術通過子公司聯合動力深耕新能源汽車領域。在電機控制器市場,2024年以9%的市場份額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比亞迪,并在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
nfont icon-delete2" >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乘用車電氣化配置數據庫
此外,匯川技術與理想、小米、小鵬等知名主機廠,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地位。
子聯合動力的產品矩陣覆蓋電驅系統(電機、電機控制器、電驅總成)、電源系統(DCDC、OBC、電源總成)等,品類豐富度遠高于同行業的雷賽智能、偉創電氣等同業競爭者。
挑戰與破局:如何持續保持競爭力?
盡管新能源汽車業務增長迅猛,但2024年上半年該板塊毛利率僅為18.23%,顯著低于其他業務,導致公司整體利潤承壓。
究其原因,是因為目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卷性十足”,為了應對激烈競爭,匯川技術不得不采取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于是,匯川技術在高端市場推出了高速電機產品,就像小米一樣,走上“高端化”之路。
截至2024年底,國內具備量產2萬轉以上高速電機的企業僅僅只有四家,分別是匯川聯合動力、比亞迪弗迪動力、威睿電動及廣汽銳湃電驅。可以說,匯川技術的技術壁壘已然形成。
當然,高性能的產品離不開高研發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匯川技術的研發費用達22.06億元,遠高于同行業麥格米特、英威騰、雷賽智能等廠商。
nfont icon-delete2" >
數據來源:同花順問財
第二增長曲線:人形機器人
第一,量產進程加速
特斯拉無疑是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大客戶。特斯拉近期宣布,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于2025年實現至少1萬臺產量,2025年Q3開啟正式預售;2026年Q3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預計2026年產能將突破15萬臺。
AI大模型的突破進一步縮短了量產周期,產業鏈迎來爆發機遇,預計2029年市場規模或達324億美元。
nfont icon-delete2" >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國金證券研究所
第二,公司技術積淀奠定優勢
匯川技術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并非跟風,而是基于深厚的技術積累。工業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在核心零部件上有著高度重合的供應鏈,比如伺服系統、電機、絲杠等。而工業機器人正是匯川技術的發家技術。
在伺服系統上,匯川技術2024年國內市占率達到28.2%,高出海外龍頭西門子近18個百分點,位居國內第一。
nfont icon-delete2" >
數據來源:中商情報網
另外,公司工業機器人客戶涵蓋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等行業,而這些行業也都是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舊客戶就是未來的新客戶,為日后人形機器人業務拓展積累了客戶資源。
總結一下
憑借在小米SU7 Ultra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匯川技術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得以持續領跑。再疊加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廣闊前景,手握“電驅+機器人”雙引擎的匯川技術,或將在未來迎來新一輪增長浪潮。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含用戶上傳圖片及文字,版權歸屬用戶。本平臺作為信息交流空間,僅提供存儲服務,不擁有內容版權,亦不擔責。如遇侵權,請速聯系我們ffjianzhan@qq.com。接通知后,我們將立即審核,確認侵權即刪除或斷鏈,并對上傳者采取管理措施。